¥1069500.00
2023-06-03
尺寸:54.7×1.4mm 重量:7.3g
说明:三孔圆足布币俗称三孔布,是战国后期铸行于赵国地区的布币。此布币面上下有三孔,其形制具圆足布特征,故李佐贤
《古泉汇》把它归入圆足布类,属于圆足布的一个品种。清嘉庆廿四年(1819年),金石名家初尚龄著《吉金所见录》16
卷,该书刊载“南行唐”背十二朱三孔布手摹本,首次向世人介绍这种布币。此后两百年来虽时有发现,但获藏此布者数
目寥寥。故泉界认为它是三晋布币中最稀少的一种,三孔布实物多已湮没无闻,保存在私人手中或官藏者亦寥若晨星。
晚清金石收藏家获藏三孔布币者仅有陈寿卿、鲍康、张廷济、刘鹗等。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获藏三孔布者亦寥寥可数。据
马定祥先生云:“昔年仅有张叔驯、方药雨各藏数品。罗伯昭仅得一残布而已。”昔日泉家得三孔布币如获至宝,极为珍
视。大多秘而不宣,友朋乞求一墨拓亦不容易。30年代丁福保先生主编《古钱大词典》时,因未能获得三孔布泉拓而引为
憾事。
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,古钱学界对三孔布的国别与铸行年代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与讨论,并先后提出了秦国铸币、赵国
铸币、中山铸币等不同的观点。其中秦国铸币说的代表学者主要为王毓全和彭信威;中山国铸币说则来自张颔和汪庆正先
生;就近二十年来的持续讨论来看,赵国铸币说更为多数钱币学者所认同。
三孔布为赵国铸币说的观点最早见于李学勤先生《战国题铭概述(中)》(1959年),后裘锡圭先生在核查了三孔布上的
文字之后指出:已经考出来的三孔布上的地名,几乎都在赵国东半部。常见于赵国的尖足布或方足布上的西半部地名,如
晋阳、榆次、祁等,在三孔布上都看不到。看来这种布币很可能是在赵的太原地区被秦攻取以后才铸行的……三孔布的铸
造年代的上限大概不会早于秦庄襄王时代(公元前249至247年)。
对于三孔布的时代和币文地名的对应关系,何琳仪先生亦有一段简练的说明:从考古类型学分析,三孔布无疑是由圆足布
加三圆孔演变而来。……圆足布铭文……蔺和离石,其地望均在太行山以西,战国晚期属赵,战国末期属秦。圆足布蔺、
离石不见于三孔布,恰好说明三孔布是晚于圆足布的“最晚的赵币”。另外,战国早期赵国尖足布铭文中地名多在太行山
以西,战国末期赵国三孔布铭文中地名多在太行山以东,也可以构成鲜明的对比。
本场拍卖之三孔布币面文“白人邑”,地望归属应在赵国柏人,“白”通“柏”,今在河北隆尧县境内。背文计值为
“十二朱”,属小型三孔布。白人邑三孔布先前泉谱皆未有著录,应为近年新发现之三孔布面文且仅发现此一品,亦有背
“一两”大型者也为仅见品。在本场拍卖中现身,应为此面文三孔布被首次正式披露,当为本场拍卖重要珍泉之一。
园地评级,85分
RMB:500,000-1,800,000